小麦的主要虫害及防治措施(二)
  4、小麦吸浆虫的发生与防治 小麦吸浆虫又称麦蛆,有麦红吸浆虫、麦黄吸浆虫两种,分布区域广泛,几乎遍布整个小麦产区,其发生轻重与小麦品种、气候条件、防治适期最为密切。
  (1)形态特征
  红吸浆虫:
  ①成虫:体长2-2.5毫米,翅展约5毫米,体橘红色。雄虫触角14节,因每节有2等长的结,每个结上有1圈长环状毛,看似26节;抱雌器基节有齿,端节细,腹瓣狭,比背瓣长,前端有浅刻。雌虫触角每节只1结,环状毛极短。产卵器不长,伸出时不超过腹长之半,末端有2瓣。
  ②卵:大小约0.32毫米×0.08毫米,长卵形,末端无附属物。
  ③幼虫:体长3-3.5毫米,橙黄色,体表有鳞状突起,前胸腹面有Y形剑骨片,前端有锐角深陷,末节末端有4个突起。
  ④蛹:体橘红色,头部前1对毛较短。
  黄吸浆虫:
  ①成虫:与红吸浆虫相似,主要区别为体鲜黄色,雄虫抱雌器基节无齿;雌虫产卵器很长,伸出时同身体一样长。
  ②卵:大小为0.25毫米×0.068毫米,末端有透明带状附属物,约与卵等长。
  ③幼虫:体长2-2.5毫米,黄绿色,入土后为鲜黄色,体表光滑,剑骨片前端有弧形浅裂,末节末端有2个突起。
  ④蛹:体鲜黄色,头部前1对毛较长。
  (2)危害作物 小麦、大麦、黑麦、鹅冠草。
  (3)危害症状 两种吸浆虫均以幼虫潜伏在颖壳内吸食正在灌浆的麦粒汁液,造成秕粒、空壳。大发生年可形成全田毁灭。颗粒无收。
  (4)发生特点 两种吸浆虫基本上都是1年发生1代,以成长幼虫在土中结茧越夏和越冬,翌年春季小麦拔节前后,有足够的雨水时越冬幼虫开始移向土表,小麦孕穗期,幼虫逐渐化蛹,小麦抽穗期成虫盛发,并产卵于麦穗上。
  (5)防治方法
  ①农业防治:
  A.选用抗虫品种。要选用穗形紧密、内外颖毛长而密、麦粒皮厚,浆液不易外流的小麦品种。
  B.轮作倒茬。小麦与油菜、豆类、棉花、大蒜、圆葱和水稻等作物轮作,可减轻危害。
  ②化学防治:
  A.土壤处理:
  时间:第一次在小麦播种前,最后一次浅耕时;第二次在小麦拔节期;第三次在小麦孕穗期。
  药剂:用48%天达毒死蜱长效缓释乳油,或20%毒?辛乳油150毫升,加水5千克喷在20-25千克的细土上,拌匀制成毒土施用,边撒边耕,翻入土中。
  B.成株期药剂防治:在小麦抽穗至开花前,用2.5%天达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2000倍,或用2%天达阿维菌素2000-3000倍液,或用48%天达毒死蜱长效缓释乳油1000倍液,或用40%杀螟松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或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3000倍液,或用3%天达啶虫脒乳油1500倍液加天达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2500倍液等喷雾。
  5、 麦叶蜂的发生与防治 麦叶蜂又称齐头虫、小黏虫、青布袋虫,主要有小麦叶蜂和大麦叶蜂两种。主要分布于长江以北麦区。
  (1)形态特征
  ①成虫:体长8-9.8毫米,雄体略小,黑色,微带蓝光,后胸两侧各有1白斑。翅透明膜质。
  ②卵:肾形,扁平,淡黄色,表面光滑。
  ③幼虫:共5龄,老熟幼虫8毫米,圆筒形,胸部粗,腹部较细,胸腹各节均有横皱纹。
  ④蛹:长9.8毫米,雄蛹略小,淡黄到棕黑色。腹部细小,末端分叉。
  大麦叶蜂,各虫态基本与小麦叶蜂相似,只成虫中胸黑色,盾板两侧赤褐色。
  (2)危害作物 大麦、小麦。
  (3)危害症状 麦叶蜂以幼虫危害麦叶,从叶边缘向内咬成缺刻,重者可将叶尖全部吃光。
  (4)发生规律 麦叶蜂在北方麦区1年发生1代,以蛹在土中20厘米深处越冬,翌年3月气温回升后开始羽化,成虫用锯状产卵器将卵产在叶片主脉旁边的组织中,成串产下。叶面下出现长2厘米、宽1厘米突起。每叶产卵1-2粒或6粒。卵期10天。幼虫有假死性,1-2龄期危害叶片,3龄后怕光,白天伏在麦丛中,傍晚后危害,4龄幼虫食量增大,虫口密度大时,可将麦叶吃光,一般4月中旬进入危害盛期。5月上中旬老熟幼虫入土作茧休眠至9、10月才蜕皮化蛹越冬。麦叶蜂在冬季气温偏高,土壤水分充足,春季气温温度、土壤湿度大,适其发生,危害重。沙质土壤麦田比黏性土受害重。
  (5)防治方法
  ①农业防治:在种麦前深耕时,可把土中休眠的幼虫翻出,使其不能正常化蛹,以致死亡,有条件的地区实行水旱轮作,进行稻麦倒茬,可消灭危害。
  ②药剂防治:每亩用2.5%天达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每亩20毫升加水30千克做地上部均匀喷雾,或2%天达阿维菌素3000倍液,早、晚进行喷洒。
  ③人工捕打:利用麦叶蜂幼虫的假死习性,傍晚时进行捕打。
  6、小麦黏虫的防治 黏虫又名东方黏虫,俗称剃枝虫、行军虫、五色虫。全国各地均有分布。我国有黏虫类害虫60余种,较常见的还有劳氏黏虫、白脉黏虫等,在南方与黏虫混合发生,但数量、危害一般不及黏虫,在北方各地虽有分布,但较少见。
  (1)危害对象 有34科89种植物之多。在南方稻区,秋季主要危害晚稻,冬春季危害小麦;北方则主要危害小麦、玉米、谷子、高粱、青稞等,亦危害禾本科牧草。
  (2)危害特点 低龄时咬食叶肉,使叶片形成透明条纹状斑纹,3龄后沿叶缘啃食小麦叶片成缺刻,严重时将小麦吃成光秆,穗期可咬断穗子或咬食小枝梗,引起大量落粒。大发生时可在1-2天内吃光成片作物,造成严重损失。
  (3)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17-20毫米,淡黄褐色或灰褐色,前翅中央前缘各有2个淡黄色圆斑,外侧圆斑后方有1小白点,白点两侧各有1小黑点,顶角具1条伸向后缘的黑色斜纹。卵馒头形,单层成行排成卵块。幼虫6龄,体色变异大,腹足4对。高龄幼虫头部沿蜕裂线有棕黑色八字纹,体背具各色纵条纹,背中线白色较细,两边为黑细线,亚背线红褐色,上下镶灰白色细条,气门线黄色,上下具白色带纹。蛹长19-23毫米,红褐色。
  (4)发生规律 黏虫是典型的迁飞性害虫,每年3月份至8月中旬顺气流由南往偏北方向迁飞,8月下旬至9月份又随偏北气流南迁。国内由南到北每年依次发生8-2代。在我国东半部,北纬27度以南1年发生6-8代,以秋季危害晚稻世代和冬季危害小麦世代发生较多;北纬27-33度地区1年发生5-6代,以秋季危害晚稻世代发生较多;北纬33-36度地区1年发生4-5代,以春季危害小麦世代发生较多;北纬36-39度地区1年发生3-4代,以秋季世代发生较多,危害麦、玉米、粟、稻等;北纬39度以北1年发生2-3代,以夏季世代发生较多,危害麦、粟、玉米、高粱及牧草等。在1月等温线0℃(北纬33度以北地区)不能越冬,每年由南方迁入;1月等温线0-8℃(北纬33-27度北半部)多以幼虫或蛹在稻茬、稻田埂、稻草堆、菰丛、莲台、杂草等处越冬,南半部多以幼虫在麦田杂草地越冬,但数量较少;1月等温线8℃(约北纬27度以南)可终年繁殖,主要在小麦田越冬危害。
  (5)防治方法
  ①农业防治:在成虫产卵盛期前选叶片完整、不霉烂的稻草8-10根扎成一小把,每亩30-50把,每隔5-7天更换一次(若草把经用药剂浸泡可减少换把次数),可显著减少田间虫口密度。幼虫发生期间放鸭啄食。
  ②物理防治:用频振式杀虫灯诱杀成虫,效果非常好。
  ③药物防治:重发麦田,幼虫低龄期(2龄、3龄高峰期),选用25%天达灭幼脲3号悬浮剂2000倍液,或90%敌百虫晶体,或2.5%天达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2000倍液,或25%的杀虫双水剂200-400倍液,按每亩加水30-45千克均匀喷雾。
摘自:《大田作物控害增收技术问答》

农业防灾减灾网--山东天达生物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地址:山东省高密市密水街道密水大街西2998号 总机:0536-2345708

招商热线:0536-2343938  邮购直销:0536-2832116 QQ淘宝直销:1728492906 QQ邮购咨询:896157058  淘宝旺旺: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网址:www.2116.cn、www.tianda2116.com   手机移动网址:wap.2116.cn  "天达2116服务三农平台"微信公众号:tianda2116w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