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世家和那些科技流浪汉(五)
         张世家谈农村文化危机
        现在适合农民读的书不多
   有一种危机,现在看到的人不多,谈论的人更少,但张世家看到了,并且急切地想为此做一点事情。这就是农村文化危机。
   张世家喜欢读书,也希望别人、尤其是农民能有好书读。他对现在农村中缺书少报的现象心存忧虑。他说:“我小的时候,还有《林海雪原》、《水浒传》、《三国演义》等书看,可现在,在农村,连这样的书都很难找到了。”张世家认为,农民没有好书读,真正的原因有两个,一是现在能为农民写一些喜闻乐见、能懂能用的书的人少了,“许多大学教授,写书出书,就是为了评职称,根本没有考虑过给农民读。”二是即使有一些适合农民读的好书,也缺乏渠道深入到农村。“书店也就开到县城,而农民到了县城,又有几个进书店的?”对于这个现状,张世家认为是个极大的危机。他说:“如果持续下去,再过几十年,农村的文化后果不堪设想!”
  面对这一现状,张世家没有只是说说危机,谈谈忧患。对农民的感情使他很快行动起来。他现在已做的事情就是主持、组织编写适合农民阅读的图书。他正准备做的事情就是构建一个深入农村的渠道,一个真正能够科技入农户、文化入农户的网络。
     从赞助出书到组织编书
  潍坊学院历史系教授吴存浩呕心沥血十八年,著就中国第一部《中国农业史》,四卷九章二十四节一百八十万字,却没有地方、没有人肯出版。是张世家独资赞助,让这部卷帙浩繁的著作得以面世。这也成为张世家数十年中“最值得庆幸”的几件事之一。
   天达2116投入生产之后,张世家在产品的研发上结识了三十几位院士、教授,另外他还结识了多达上百人的地方农艺师、农技推广员。这个庞大的技术团队拥有在田间地头与农民摸爬滚打的丰富实践经验和技术理论知识。站在土地上,与农民在一起,是这些人的生命源泉;其中的数十位依然奔波在祖国广袤的土地上,被张世家形象地称为“科技流浪汉”。但是张世家更注重将他们的才智与知识转化为文字,他自己出钱赞助,让这些文字转化为著作出版。
   张世家了解目前市场上的农业专业著作的种种缺陷:数量少、学术气息重、包装精美、价格昂贵等等。张世家就是针对这些缺点,让来自于农业一线的专家的著作来填充农民求知的空白。迄今为止,这样的著作如《蔬菜病虫害的诊断与防治》、《设施果树栽培技术》、《大田作物控害增收技术问答》等等,已达六七十种,多数由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涵盖苹果、梨、葡萄、樱桃、枣、小麦、玉米、棉花、花生、大豆等几乎所有的作物种类,针对病虫害防治、作物管理等各个细节问题,价格便宜,通俗易懂,实用性强。这些书大多被他在各种讲课、展会期间免费赠送给了农民;事实证明,这些书深受农民欢迎。
      自己动手编写图书
  张世家本人更注重农科文化、民俗文化的整理搜集。
  以前农民家里都放有万年历、万事不求人、日用杂字之类的小册子,生活常识、信函俗语、为人处世、治家养生,随用随查,非常方便。现在这样的书几乎绝迹,细心的张世家看在眼里,他在工作之余自己搜集资料,利用农业专家的智慧,编写出一部部通俗实用的著作,如《农家百事通》,一本小册子,举凡生肖、节气、农谚、农谣、养生保健、小偏方、农业实用技术、教子治家格言文章,无不包罗在内。如《百姓百事历书》,既是日历,又附带着作物种植技术(这些种植技术可都来自他麾下的农业专家)、日常生活小窍门等等。把一本普通的历书当成农民经济致富、生活幸福、科技普及的“宝典”来认真地做,一书在手,包罗万象,恐怕也只有张世家会做。千万别小看这些小册子的作用!在书卷流布还相对匮乏的农村,正是这些“不登大雅之堂”的书,在不动声色地承载着我们的民俗文化,在不经意间传播着我们的风俗道德,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农村的儿童教育。
   听说他的一个大部头、名为《农家百科全书》的书就要出版了。对这部书,张世家用功尤深,搜罗更广。他想让这部书以一当百:既可以作为工具书备查,又可以作为通俗读物,闲来随手翻阅,开卷有益。通过这部书,你可以迅速了解丰富多彩的农村、融入农村;通过这部书,你可以有难就查,有疑就问,真是方便之至!
   通过这些注定不登大雅之堂的书,张世家只希望农民读了有用,农民能学到知识。能让农民学好,用好,把自己的地种好,让自己的生活红火幸福,能让农村和谐融洽,能让朴实的农村文化代代相承,流传久远。 为农民编书,张世家自言:“乐在其中。”
     “让农家书屋离农民近些、近些、更近些”
  张世家的这些努力,就是想让农村文化离农民更近些,让农业科技离农民更近些。说起科技文化与农民之间的距离,张世家就有些着急,“现在,赶集时放上几张桌子,摆上几张宣传画,那是形式主义,不是真正的科技入户、文化入户。”
  为此,2008春节过后,张世家又做了两件事情。首先,张世家四处奔走,针对省内农业媒体宣传分散,步调不一,信息零落等缺点,极力促成媒体资源整合,电视、报纸、广播等媒体联手,成立山东三农媒体联盟,以更有效地为农民、农业、农村服务。其次,他自己准备办一个《农科文化》半月刊,自己写,自己编,准备将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和先进实用的科技知识,一起酣畅淋漓地传播给农民。
  做这些事,他已经不仅仅是在想改变、丰富现有网络中的书籍报刊的质量、内容,让农民愿意读,乐意看;他还在考虑怎样让这个庞大的网络更加深入农村、更加贴近农民,给农民提供更方便、更实用快捷的服务。
  最近,他又盯上了遍布全国乡村的“农家书屋”,他认为,“农家书屋”的功能并没有完全发挥出来,要发挥真正的作用,需要从农民的需要出发,进一些贴近农民生产、生活的书,“让农家书屋离农民近些、近些、更近些。”对于这样的一个紧密分布的农科文化网络的营建,意识到并开始为之努力,张世家再次显示出独特的智慧与魄力,这样的智慧,在他开创“中邮天达模式”时同样闪现过。
  张世家最大的希望,就是建立一个巨大的分布基层、涵盖农村的文化传播网,有书有像有声音,依托声、纸、影像、网络,让积淀深厚的民间文化滋润每位农民的心田,让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及时传播到每一家每一户。
   速描三
   张世家:三个名字,一世梦想

   张世家说,社会的进步和历史的发展是靠一群不安分的人生生不息推动才发展和进步的。没有他们的先知先觉,勇往直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就没有我们的今天。
   张世家本人就是一个不安分的人。在他身上,你找不到传统意义上的农民身上的那种安于现状、固步自封的性格;你能找到的是鲜明的个性、开阔的思维、抗争时的坚忍不拔、对于理想与传统信义道德的固守。他常说,做人做事,成功在于真诚、耐心和持之以恒,水到渠成,天无绝人之路。
   张世家的口才令人心折,凡接触过他的人无不对此印象深刻。敏锐的洞察力,浓重的乡音,充满激情与独特的思维方式,让张世家的口才发挥出令人惊异的效果。面对听众,他可以滔滔不绝数小时,不知疲倦,像一团熊熊燃烧的火。生命在这个瘦弱的身躯上显现出惊人的能量!
   熟悉张世家的朋友说张世家骨子里还是一个文人。他自己对自己的评价说,只能算半个。他年轻时最大的理想就是做一个大记者。但是造化弄人,他成了企业家。成了企业家,还是具有浓厚的文人气质。
   张世家本人最崇拜鲁迅、曾国藩和毛泽东,毛泽东的大气、胸襟、战略眼光、超前意识,鲁迅的铮铮铁骨与冷静深邃的思考、批判,曾国藩的“养活一团春意思撑起两根穷骨头”的坚韧与顽强,都在张世家身上烙下深刻的印痕,也注定了张世家一往无前的入世做事风格。
   “世家、天达、2116”三个名字,是我的一世梦想”,张世家这样说。他对这三个名字有自己的解释:
   世家是当年父亲为他起的名字,来源于家堂中的一副对联“诗书继世长,忠厚传家久”。
   天达是张世家为自己的企业起的名字,来源于孟子的一句著名格言“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2116则是张世家为自己企业的产品起的名字,寓意着到21世纪中国人口将达到16亿,中国人也完全可以靠自己生产的粮食吃饱、吃好。2116为此做的是基础工作。
   看看张世家做的事情,编书也罢、生产2116也罢,都在这三个名字的范围之内。
   张世家对记者开玩笑说,也许在某一年的某一天,在某个田间小路上,周围是因用了天达2116而丰收在望的庄稼,有一位老人牵着小孙子的手,平静地诉说自己的以往,蹒跚而行。
   在他身后,会有三三两两的农民会说:天达2116就是他做的,咱家里的那本书也是他编的……
   “能做到这样,此生足矣。”张世家笑着说。


  
摘自:《农村大众》第三版 2008-07-16

农业防灾减灾网--山东天达生物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地址:山东省高密市密水街道密水大街西2998号 总机:0536-2345708

招商热线:0536-2343938  邮购直销:0536-2832116 QQ淘宝直销:1728492906 QQ邮购咨询:896157058  淘宝旺旺: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网址:www.2116.cn、www.tianda2116.com   手机移动网址:wap.2116.cn  "天达2116服务三农平台"微信公众号:tianda2116w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