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力保护色 -
【文字 大 中 小】
莫言在故乡高密有很多好朋友,但据我看,真正称得上知心朋友的首先要数张世家。可惜天不假年,世家壮年早逝,而今已近四年。张世家生前是天达药业的董事长,我们两家相距8里地,一条胶河从我们村后流到他家庄前,然后注入胶莱河。他和莫言虽说都是喝胶河水长大的,但他们俩小时候并不认识,直到青年时代(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才一同进了高密县第五棉油厂,成了同事。后来莫言当兵入伍,张世家进了人民公社党委机关当了一名通讯员。所谓通讯员,说穿了就是给领导写讲话稿,给报纸广播站写新闻报道的笔杆子。张世家自己说,他干了几年通讯员,写的稿子大概有几麻袋,全都是一个模式,一个腔调,一文钱不值。干烦了,他就下了海,进了县城南关,趁着改革开放的大潮,白手起家,创立了天达药业,成了老板(当时叫"农民企业家")。
很快,天达药业搞得红红火火,成了高密市的纳税大户,但中间坎坎坷坷,几起几落,人药做好了,又败了,就做农肥,"天达2116"卖火了,他的身体也垮了。莫言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曾经多次专门撰文为他吹嘘捧场,什么《天达奇人》、《奇人奇药》、《故乡的药》、《红高粱与张世家》,连篇累牍,好几篇。有一次他听说张世家身体有好转,企业也有了起色,就欣然命笔,为他写了一副对联:"麻种菜见土就活,张世家绝处逢生"。这里说的"麻种菜",学名叫"马齿苋",此物难死易活,把它从地里拔出来,搭在篱笆上晒几天,只要落在地上就又活了!用它来比喻张世家和他的企业是十分恰切的。
张世家其实是不太适合搞企业的,他是浑身的文人气质,为人不修边幅,意气用事,只讲义气,羞于言利,所以莫言说他:"身在商海,心系文坛"。世家去世,莫言无比悲痛,专门写了一副挽联:乐善好施仗义疏财世家果然真君子;身在商海心系文坛吾兄到底是书生。此联情文斐奕,戛戛独造,恰肖世家生平。
世家是莫言的忠实"粉丝",铁杆的"莫言迷"。莫言每出了新书,都送他一本,他每本书都读,而且都要去买一些赠送有关领导和朋友,逢人必谈莫言。世家因为出身中医家庭,所以一直盼望莫言能写一本乡村医生的书。2009年年底,莫言的长篇小说《蛙》出版。其时,世家已病重卧床,但仍坚持看完了全书。一边看,一边说:"莫言应该得茅奖,应该得茅奖……"直到弥留之际,他的床头,仍有一本《蛙》。早在1983年春节,莫言回乡探亲,那时莫言已经发表了一些作品,什么《岛上的风》、《雨中的河》、《黑沙滩》等,文坛也颇有好评。有一天,莫言到公社党委去找张世家,世家在自己的办公室兼卧室里请莫言喝酒,酒是高密白干,菜是一碟花生米,一盘黄瓜拌猪头肉。喝到酒酣耳热之际,借着酒劲,世家对莫言的几篇小说大加褒贬,说:"你那些作品我都看过,什么呀,根本就不行,咱们高密东北乡有这么多素材,你为什么不写,偏要写那些你不熟悉的事?什么海岛、什么湖泊,你到过吗?你为什么不写写公婆庙大屠杀?"世家接着给莫言绘声绘色地讲了公婆庙大屠杀的事。世家就是公婆庙(现在叫东风村)人,他的一个亲属好像也在那次屠杀中受了伤。世家所说的公婆庙大屠杀发生在1938年3月,游击队在孙家口村前大桥上埋上了连环铁耙,伏击了日本鬼子的汽车队,经过浴血奋战,打死了日本鬼子40多人,其中还有一个叫中冈弥高的日本将军。几天后,日本鬼子来报复,但搞错了方向,没有去包围孙家口,却包围了公婆庙,屠杀了手无寸铁的老百姓103人,整个村庄被夷为平地。
第二年,莫言考上了解放军艺术学院,为了庆祝抗日战争胜利40周年,莫言想写一部抗日题材的小说,于是就想起了他和张世家的这次谈话,世家给他讲的故事撞到了莫言的灵魂,只用了一个星期,莫言就写出了《红高粱》的初稿,又用了一个星期,抄改完毕。很快,《红高粱》在《人民文学》1985年第三期上发表了,引起了文坛的轰动,奠定了莫言在文坛的地位。等到《红高粱》拍成了电影,从柏林捧回了金熊奖,更使莫言声名远扬。我认为《红高粱》至今仍不失为莫言的代表作。所以,莫言曾说,1983年春节和张世家那次喝酒"埋下了颗红高粱的种子,《红高粱》是我写的,但高粱种子是张世家帮我种下的(见莫言《红高粱与张世家》)。"
到了1988年,当时还是青年教师的山大中文系的贺立华和山师中文系的杨守森(杨是高密人,世家的朋友)发起,要在高密召开全国首个莫言研讨会,二人来到高密,处处碰壁。正当二人踯躅街头,一筹莫展时,又是张世家,把二人引见给时任高密市委宣传部长的孙惠斌,使得研讨会顺利召开。会上,当有人要莫言冲出高粱地时,又是张世家,要莫言回到高粱地,坚守高粱地,捧回诺贝尔文学奖。世家是世界上第一个预言莫言能得诺奖的人,可见他对莫言及莫言的作品的理解之深。此后,莫言创立了自己的"高密东北乡"文学王国,逐步走向了世界。
莫言出了名,世家就想打造"高密东北乡红高粱影视基地"。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中,他就多次找到我,要出钱翻修我们老家的破屋,被我婉言谢绝了。县城南关天坛路26号莫言住过的几间平房和一个小院,世家早在1995年莫言妻女随军去京时,就以高于当时市价的价钱从莫言手中买下了。他曾多次对我说,这个房子还是莫言的。我说你花钱买的,就是你的,莫言怎么会要?后来,世家的身体越来越差,他自知来日无多,就要把房子捐献给政府。我多次劝他不要捐献,他不听,终于还是在去世前办好了一切手续,将这块现在已价值不菲的房产作为"莫言旧居"无偿地捐献给高密市人民政府。
至于打造"高密东北乡影视基地",世家也有很多设想,什么建烧锅(烧酒作坊),挖草鞋窨子,挖人工湖,建土饭店,专做炉包、拤饼……我们那里先是属于大栏乡,后又划归河崖镇,并入夏庄镇,现在又单独成为"疏港物流园区",世家说:"什么乡、镇、园区?就叫'高密东北乡'!什么乡级、镇级,你封它县级都行,河南的内乡,不就是个县吗?"可惜世家人微言轻,他的企业当时又经营得不太好,他的一些设想无人响应,世家只能赍志以殁。
可以告慰世家的是,莫言已经获得了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高密东北乡红高粱文化旅游系列景点,政府正在投资打造,《红高粱》电视剧已在我们两村之间的高粱地里开拍,他捐献的天坛路26号的莫言旧居已装修布展完毕,正在对外开放。而他的企业由儿子接手后,在政府的支持下,扩建并上了新产品,在城东开发区建了新厂——天科生物,形势是越来越好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