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瓜猝倒病

黄瓜猝倒病

症状 苗期露出土表的胚茎基部或中部呈水浸状,后变成黄褐色干枯缩为线状,往往子叶尚未凋萎,幼苗即突然猝倒,致幼苗贴伏地面,有时瓜苗出土胚轴和子叶已普遍腐烂,变褐枯死。湿度大时,病株附近长出白色棉絮状菌丝。该菌侵染果实引致绵腐病。初现水渍状斑点,后迅速扩大呈黄褐色水渍状大病斑,与健部分界明显,最后整个果实腐烂,且在病瓜外面长出一层白色茂密棉絮状菌丝。果实发病多始于脐部,也有的从伤口侵入在其附近开始腐烂。

病原 称瓜果腐霉。属鞭毛菌亚门真菌。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菌以卵孢子在12-18厘米表土层越冬,并在土中长期存活。翌春遇有适宜条件萌发产生孢子囊,以游动孢子或直接长出芽管侵入寄主。此外,在土中营腐生生活的菌丝也可产生孢子囊,以游动孢子侵染瓜苗引起猝倒。田间的再侵染主要靠病苗上产出孢子囊及游动孢子,借灌溉水或雨水溅附到贴近地面的根茎或果实上引致更严重的损失。

病菌侵入后,在皮层薄壁细胞中扩展,菌丝蔓延于细胞间或细胞内,后在病组织内形成卵孢子越冬。病菌生长适宜地温15-16℃,温度高于30℃受到抑制;适宜发病地温10℃,低温对寄主生长不利,但病菌尚能活动,尤其是育苗期出现低温、高湿条件,利于发病。当幼苗子叶养分基本用完,新根尚未扎实之前是感病期。这时真叶未抽出,碳水化合物不能迅速增加,抗病力弱,遇有雨雪连阴天或寒流侵袭,地温低,光合作用弱,瓜苗呼吸作用增强,消耗加大,致幼茎细胞伸长,细胞壁变薄病菌乘机侵入。因此,该病主要在幼苗长出1-2片真叶期发生,3片真叶后,发病较少。结果期阴雨连绵,果实易染病。

防治方法 (1)床土消毒,床土应选用无病新土,如用旧园土,有带菌可能,应进行苗床土壤消毒。方法:每平方米苗床施用50%拌种双粉剂7克,或40%五氯硝基苯粉剂9克,或32%苗菌敌可湿性粉剂10克,或2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9克+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1克对细土4-5千克拌匀,施药前先把苗床底水打好,且一次浇透,一般17-20厘米深,水渗下后,取1/3充分拌匀的药土撒在畦面上,播种后再把其余2/3药土覆盖在种子上面,即上覆下垫。如覆土厚度不够可补撒堰土使其达到适宜厚度,这样种子夹在药土中间,防效明显,残效月余。(2)加强苗床管理,选择地势高、地下水位低,排水良好的地做苗床,播前一次灌足底水,出苗后尽量不浇水,必须浇水时一定选择晴天喷洒,不宜大水漫灌。(3)育苗畦(床)及时放风、降湿,即使阴天也要适时适量放风排湿,严防瓜苗徒长染病。(4)果实发病重的地区,要采用高畦,防止雨后积水,黄瓜定植后,前期宜少浇水,多中耕,注意及时插架,以减轻发病。(5)发病初期喷淋72.2%普力克水剂400倍液,每平方米喷淋对好的药液2-3升,或15%恶霉灵(土菌消)水剂450倍液,或12%绿乳铜乳油600倍液,每平方米3升。

黄瓜立枯病

症状 多在床温较高或育苗后期发生,主要为害幼苗茎基部或地下根部,初在茎部出现椭圆形或不整形暗褐色病斑,逐渐向里凹陷,边缘较明显,扩展后绕茎一周,致茎部萎缩干枯,后瓜苗死亡,但不折倒。根部染病多在近地表根茎处,皮层变褐色或腐烂。在苗床内,开始时仅个别瓜苗白天萎蔫,夜间恢复,经数日反复后,病株萎蔫枯死,早期与猝倒病不易区别。但病情扩展后,病株不猝倒,病部具轮纹或不十分明显的淡褐色蛛丝状霉,即病菌的菌丝体或菌核,且病程进展慢,别于猝倒病。

病原 称立枯丝核菌,属半知菌亚门真菌。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参见番茄立枯病。

防治方法 可在发病初期喷淋3.2%恶甲水剂300倍液或5%恶霉灵水剂450倍液或20%甲基立枯磷乳油1200倍液、72.2%普力克水剂400倍液,每平方米2-3升。其他防治法参见番茄立枯病。

黄瓜沤根

症状 沤根是育苗期常见病害,发生沤根时,根部不发新根或不定根,根皮发锈,后腐烂,致地上部萎蔫,且容易拔起,地上部叶缘枯焦。严重时,成片干枯,似缺素症。

病因 主要是地温低于12℃,且持续时间较长,再加上浇水过量或遇连阴雨天气,苗床温度和地温过低,瓜苗出现萎蔫,萎蔫持续时间一长,就会发生沤根。沤根后地上部子叶或真叶呈黄绿色或乳黄色,叶缘开始枯焦,严重的整叶皱缩枯焦,生长极为缓慢。在子叶期出现沤根,子叶即枯焦;在某片真叶期发生沤根,这片真叶就会枯焦,因此从地上部瓜苗表现可以判断发生沤根的时间及原因。长期处于5-6℃低温,尤其是夜间的低温,致生长点停止生长,老叶边缘逐渐变褐,致瓜苗干枯而死。

防治方法 (1)畦面要平,严防大水漫灌。(2)加强育苗期的地温管理,避免苗床地温过低或过湿,正确掌握放风时间及通风量大小。(3)采用电热线育苗,控制苗床温度在16℃左右,一般不宜低于12℃,使幼苗茁壮生长。(4)发生轻微沤根后,要及时松土,提高地温,待新根长出后,再转入正常管理。

黄瓜镰刀菌枯萎病

症状 开花结果后陆续发病,被害株最初表现为部分叶片或植株的一侧叶片,中午萎蔫下垂,似缺水状,但萎蔫叶早晚恢复,后委蔫叶片不断增多,逐渐遍及全株,致整株枯死,主蔓基部纵裂,纵切病茎可见维管束变褐,湿度大时病部表面出现白色或粉红色霉状物,即病原菌子实体。有时病部溢出少许琥珀色胶质物。幼苗染病,子叶先变黄、萎蔫或全株枯萎,茎基部或茎部变褐缢缩或呈立枯状。

病原 称尖镰孢菌黄瓜专化型,属半知菌亚门真菌。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黄瓜枯萎病病茎100%带菌,镰刀菌通过导管从病茎向果梗蔓延到达果实,由果梗进入果实后随果实腐烂扩展到种子上,致种子带菌。播种带菌的种子,苗期即染病。此外病菌还可以菌丝体、厚垣孢子或菌核在土壤和未腐熟的带菌有机肥中越冬,成为翌年初侵染源。病菌从根部伤口或根毛顶端细胞间侵入,后进入维管束在导管内发育堵塞导管,引起寄主中毒,使瓜叶迅速萎蔫。地上部的重复侵染主要通过整枝或绑蔓引起的伤口。该病发生程度取决于当年的侵染量。

空气相对湿度90%以上易感病。病菌发育和侵染适温24-25℃,最高34℃;最低4℃;土温15℃潜育期15天,20℃9-10天,25-30℃4-6天,适宜pH值4.5-6。调查表明:秧苗老化、连作、有机肥不腐熟、土壤过分干旱或质地粘重的酸性土是引起该病发生的主要条件。

防治方法 农业防治为主,药剂为辅。

(1)选用抗病品种。黄瓜品种间对枯萎病的抗性差异明显。如长春密刺,津研6号、7号,津杂2号、3号、4号,津早3号,西农58号,早青2号,中农5号,龙杂黄1号,郑黄2号,湘黄瓜1号、2号、宁丰1号、2号,鲁黄1号,早丰1号,春丰2号等均较抗病,可根据不同情况选用。

(2)选用无病新土育苗,采用营养钵或塑料套分苗。改传统的土方育苗为营养钵或自制的塑料套分苗。便于培育壮苗,定植时不伤根,定植后缓苗快,增强寄主抗病性。

(3)选择5年以上未种过瓜类蔬菜的土地,与其它蔬菜实行轮作。

(4)嫁接防病。利用南瓜对尖镰孢菌黄瓜专化型免疫的特点,选择云南黑籽南瓜或南砧1号作砧木,取计划选用的黄瓜品种做接穗,采用靠接或插接法,进行嫁接后置于塑料棚中保温、保湿,白天控温28℃,夜间15℃,相对湿度90%左右,经半个月成活后,转为正常管理。采用靠接法的,成活后要把黄瓜根切断,定植时埋土深度掌握在接口之下,以确保防效。

(5)加强栽培管理。施用充分腐熟肥料,减少伤口。提高栽培管理水平,浇水做到小水勤浇,避免大水漫灌,适当多中耕,提高土壤透气性,使根系茁壮,增强抗病力;结瓜期应分期施肥,切忌用未腐熟的人粪尿追肥。

(6)药剂防治:

①种子消毒,用有效成分0.1%的60%防霉宝(多菌灵盐酸盐)超微粉加0.1%平平加浸种60分钟,捞出后冲净催芽。也可把干燥黄瓜种子置于70℃恒温处理72小时,但要注意品种间耐温性能及种子含水量确保发芽率。

②苗床消毒,每平方米苗床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克处理畦面。

③土壤消毒,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每亩4公斤,混入细干土,拌匀后施于定植穴内。

④药剂灌根。掌握在发病前或发病初期,用3.2%恶甲水剂3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50%甲基硫菌灵(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400倍液,或60%琥·乙膦铝(DTM)可湿性粉剂350倍液,20%甲基立枯磷乳油1000倍液灌根,每株灌对好的药液0.3-0.5升,或12.5%增效多菌灵浓可溶剂200-300倍液,每株100毫升,隔10天后再灌1次,连续防治2-3次,但一定要早防、早治,否则效果不明显。此外,于定植后开始喷洒液体法生产的细胞分裂素500-600倍液,隔7-10天1次,共喷3-4次,可明显提高抗性,如能加入0.2%磷酸二氢钾,或0.5%尿素或喷洒喷施宝每毫升加水11-12升、或植宝素7500倍液效果更好。

黄瓜蔓枯病

症状 叶片上病斑近圆形,有的自叶缘向内呈“V”字形,淡褐色至黄褐色,后期病斑易破碎,病斑轮纹不明显,上生许多黑色小点,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器,叶片上病斑直径10-35毫米,少数更大;蔓上病斑椭圆形至梭形,白色,有时溢出琥珀色的树脂胶状物,后期病茎干缩,纵裂呈乱麻状,严重时引致“蔓烂”。

病原 称泻根亚隔孢壳,属子囊菌亚门真菌。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主要以分生孢子器或子囊壳随病残体在土中,或附在种子、架杆、温室、大棚棚架上越冬。翌年春天,产生子囊孢子和分生孢子通过风雨及灌溉水传播,从气孔、水孔或伤口侵入。种子带菌引致子叶染病。成株由果实蒂部或果柄侵入,平均气温18-25℃,相对湿度高于85%,在黄瓜栽培75-83天后,其菌量出现一次高峰,尤其是阴雨天及夜晚,子囊孢子数量高,夜间露水大或台风后水淹易发病,土壤水分高易发病,北方夏、秋季,南方春夏季流行,此外,连作地平畦栽培,或排水不良,密度过大,肥料不足、寄主生长衰弱发病重。

防治方法
(1)实行2-3年轮作。(2)从无病株上选留种子及时清除病株,深埋或烧毁。(3)采用配方施肥技术,施足充分腐熟有机肥。(4)选用抗病品种如万青、春燕,对种子进行消毒,发病初期喷洒40%杜邦“福星”乳油80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50%混杀硫悬浮剂500-600倍液,或40%福星乳油8000倍液,掌握在发病初期全田用药,隔3-4天后再防1次,以后视病情变化决定是高于否用药。

黄瓜霜霉病

症状 苗期、成株期均可发病。主要为害叶片。子叶被害初呈褪绿色黄斑,扩大后变黄褐色。真叶染病,叶缘或叶背面出现水浸状病斑,早晨尤为明显,病斑逐渐扩大,受叶脉限制,呈多角形淡褐色或黄褐色斑块,湿度大时叶背面或叶面长出灰黑色霉层,即病菌孢囊梗及孢子囊,后期病斑破裂或连片,致叶缘卷缩干枯,严重的田块一片枯黄。该病症状的表现与品种抗病性有关,感病品种如密刺类呈典型症状,病斑大,易连结成大块黄斑后迅速干枯;抗病品种如津杂类叶色深绿型系列,病斑小,褪绿斑持续时间长,在叶面形成圆形或多角形黄褐色斑,扩展速度慢,病斑背面霉稀疏或很少,一般较前者迟落架7-12天。

病原 称古巴假霜霉菌,属鞭毛菌亚门真菌。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南方或北方有温室、塑料棚地区周年均可种植黄瓜,病菌在病叶上越冬或越夏;北方冬季不种黄瓜地区,则靠季风从邻近地区把孢子囊吹去,孢子囊在温度15-20℃,空气相对湿度高于83%才大量产生,且湿度越高产孢越多,叶面有水滴或水膜,持续3小时以上孢子囊萌发和侵入,试验表明:夜间由20℃降到12℃,叶面有水6小时,或夜温由20℃逐渐降到10℃,叶面有水12小时,此菌才能完成发芽和侵入,日均温15-16℃,潜育期5天;17-18℃,4天;20-25℃3天。田间始发期均温15-16℃,流行气温20-24℃;低于15℃或高于30℃发病受抑制。该病主要侵害功能叶片,幼嫩叶片和老叶受害少,对于一株黄瓜,该病侵入是逐渐向上扩展的。

防治方法 (1)因地制宜选用抗病品种。露地津研2号、4号、6号、7号,津杂1号、2号、3号、4号,津早3号,中农8号、1101,京旭2号,夏青2号,鲁春26号、32号、鲁黄1号,宁丰1号、2号,冀菜2号,郑黄2号,春丰2号、龙杂黄1号,吉杂2号,夏丰1号,露地2号,早丰1号等新品种。保护地可选用津杂2号、4号,津春2号,3号,济杂1号、济南密刺,8102,甘杂828,沪5号,503,中农5号,中农7号,鲁黄瓜4号,农诚3号,山东87-2,碧春等。密刺类虽不抗霜霉病,但早熟性丰产性好,适于栽培技术及防病水平高的地区选用。

(2)栽培无病苗,改进栽培技术。育苗温室与生产温室分开,减少苗期染病。采用电热或加温温床育苗,温度较高湿度低,无结露发病少;定植要选择地势高、平坦、易排水地块,采用地膜覆盖,降低棚内湿度;生产前期,尤其是定植后结瓜前应控制浇水,并改在上午进行,以降低棚内湿度;适时中耕,提高地温。

(3)采用配方施肥技术,补施二氧化碳,或黄瓜生长后期,植株汁液氮糖含量下降时,叶面喷施1%尿素或0.3%磷酸二氢钾,或叶面施用喷施宝,每毫升对水11-12升,可提高植株抗病力。

(4)生态防治。所谓生态防治法是利用黄瓜与霜霉菌生长发育对环境条件要求不同,采用利于黄瓜生长发育,抑制病原菌的方法达到防病目的。研究表明:黄瓜光合作用的同化量在上午8-12时完成70-80%,其余在下午13-16时完成,16时至午夜前光合产物输送到果实及生长部位,下半夜主要是呼吸消耗;光合成适温25-30℃,相对湿度60-70%;合成产物输送适温13-16℃,湿度80-90%。采用生态防治法,上午棚温控制在25-30℃,最高不超过33℃,湿度降到75%,下午温度降至20-25℃,湿度降至70%左右,夜间控温在15-20℃(下半夜最好控温12-13℃),实行三段或四段管理,既可满足黄瓜生长发育需要,又可有效地控制霜霉病。方法如下:上午日出后使棚温迅速进入25-30℃,湿度降到75%左右,有条件的早晨可排湿0.5小时,实现温湿度双限制,抑制发病,同时满足黄瓜光合成条件,增强抗病性。下午,温度降至20-25℃,湿度降至70%左右,即实现湿度单限制控制病害,温度利于光合物质的输送和转化。夜间,温湿度交替限制控制病害。前半夜相对湿度小于80%,温度控制在15-20℃,利用低温限制病害,有条件的下半夜湿度大于90%,除采取控温10-13℃低温限制发病抑制黄瓜呼吸消耗外,尽量缩短叶缘吐水及叶面结露持续的时间和数量,以减少发病。夜间气温达到10℃以上,日落后采用“破堂”通风加底风,通风面积为大棚面积的1/10左右,通风时间1-2小时。当夜间气温高于12℃时,即可整夜通风。


遇有阴雨天气,夜间也应能风降湿,但不宜浇水。早晨浇水后要注意把棚温提高到30℃,维持1.5小时左右,再放风降温排湿,然后再提温,避免湿度升高,利于控制病害。此外,采用滴灌或地膜覆盖浇暗水技术,以减少棚内结露持续时间,浇暗水后72小时内,结露持续36小时,可较浇明水减少21小时,可使由高湿引起的霜霉病明显减轻。方法是采用大小行定植,大行60-70厘米,不走水,供管理用,小行40厘米,且在其中留出15厘米瓦垅沟,小行上覆90厘米宽地膜,要求地膜紧贴小沟内地面,不宜有空间。浇水时,水走膜下,水渗下后膜又紧贴地面。浇水最好在晴天早晨进行,忌阴雨天浇水,要做到因时、因地看苗情及对水分需求,确定浇水量和间隔天数,结瓜期土壤含水量20-25%为宜,低于这一指标即应浇水,由于土壤水分蒸发是造成空气湿度高的主要原因,尤其浇水后连续数日饱和,是发病的重要条件。因此浇水后马上关闭门窗,使棚温升到33℃,持续1小时,然后迅速放风排湿,3-4小时后,如棚温低于25℃,可再闭棚升温至33℃,持续1小时,再放风,这样当天夜间叶面结露量及水膜面积减少2/3,可减少发病。

(5)药剂防治:

①保护地棚室可选用烟雾法或粉尘法。烟雾法,在发病初期亩用45%百菌清烟剂200克,分放在棚内4-5处,用香或卷烟等暗火点燃,发烟时闭棚,熏1夜,次晨通风,隔7天熏1次,可单独使用,也可与粉尘法、喷雾法交替轮换使用。粉尘法于发病初期傍晚用喷粉器喷撒5%百菌清粉尘剂,或5%加瑞农粉尘剂,每亩次1公斤,隔9-11天1次。

②喷雾法,发现中心病株后首选70%乙膦·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2.2%普力克水剂800倍液、58%雷多米尔——锰锌可湿性粉剂、72%杜帮克露或克霜氰或霜脲锰锌可湿性粉剂600-700倍液、72%霜霸可湿性粉剂700倍液、72%霜疫清或56%霜霉清可湿性粉剂75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400倍液,亩喷药液60-70升,隔7-10天1次,后视病情发展,再确定是否用药,霜霉病、细菌性角斑病混发时,为兼防两病,可喷撒脂铜粉尘剂每亩次1公斤,或47%加瑞农可湿性粉剂600倍液、60%琥·乙膦铝(DTM)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50%琥胶肥酸铜(DT)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加40%三乙膦酸铝可湿性粉剂250倍液、50%琥胶肥酸铜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加2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100万单位硫酸链霉素150ppm加40%三乙膦酸铝可湿性粉剂250倍液等。霜霉病白粉病混发时,可选用40%三乙膦酸铝可湿性粉剂200倍液加15%三唑铜(粉锈宁)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霜霉病菌与炭疽病混发时,可选用40%三乙膦酸铝可湿性粉剂200倍液加2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400倍液,或2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400倍液加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兼防两病。对上述杀菌剂产生抗药性的地区可选用69%安克锰锌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


本书所选用混配剂或混配对子除增效作用外,主要考虑减缓抗药性和兼防两种或两种以上病害选定的。使用时,先配好前—杀菌剂后,再据前一杀菌剂的用水量及后一杀菌剂倍数,计算出后一杀菌剂的药量配成。一般现用现配,未发现药害,可据品种、气候及病虫种类因地制宜选用,后同。

农业防灾减灾网--山东天达生物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地址:山东省高密市密水街道密水大街西2998号 总机:0536-2345708

招商热线:0536-2343938  邮购直销:0536-2832116 QQ淘宝直销:1728492906 QQ邮购咨询:896157058  淘宝旺旺: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网址:www.2116.cn、www.tianda2116.com   手机移动网址:wap.2116.cn  "天达2116服务三农平台"微信公众号:tianda2116wx